小朋友们买鞋的时候基本都是亲自试试合不合脚,可这里有个人偏要用“尺码”代替“试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今天就先让我们跟随编剧刘德正了解一下《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也可以在“十一”期间,来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观看“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系列剧第五部,亲自找到答案。
灵感来源
第一次接触“郑人买履”这个成语是在小学的课本上,是一篇小文言文。在选题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课本中的插画,商人拿着鞋,让郑人买,而郑人非要离开,回到家中去拿尺子。我对这个成语的印象很深,觉得郑人的做法很蠢,很好玩,但是仔细想想,自己有时候也会像成语中的郑人一样。在写作前期的准备上,我首先找到了成语的原文,将文言文改成了一个好玩的白话文小故事,同时,我将这个故事讲给我的朋友和家中的小朋友们听,了解他们对这个故事的兴趣点。我也收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郑人”们做过的好玩的事情,作为素材丰富这个成语故事。
《郑人买履》排练照片
创作初衷
“郑人买履”这个成语在当下生活中使用的情况并不多,我们很少说“你这个人真是郑人买履”。“郑人买履”讽刺的是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那些因循守旧、不懂变通的人终将会一事无成,但是这样的解释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过于书面和难以理解,而且在思想活跃的当下社会中,也很难找到完全贴合成语原意的人和事来丰富这个成语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当下社会其实缺少严谨的人,有时甚至需要我们对规则、经验进行遵守和坚持。这样的双重解读在创作中容易造成主题的不明确,而且会让孩子们对成语的含义产生疑惑和歧义,于是,我对这个成语进行了“现在时态”的解读。
《郑人买履》排练照片
我们回到成语故事本身。首先,买鞋这个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小事,郑人最后也无非就是买不到一双合适的鞋,这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有些事情不要太过于固执和较真,不懂变通往往会吃亏。其次,郑人的教条实际上就是一种“轴”,郑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轴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这种人往往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习惯,还坚持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这种“轴人”经常会让身边的人抓狂,让人无计可施。我们通过作品要传达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过较真,不要不看实际情况,这会让自己活得不舒服。
分享乐趣 克服困难
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导演何吉光老师一起分享我们收集到的“轴人”“轴事”,这些事本身就很有意思,经常逗得我们开怀大笑,笑过之后又很有感触,常常能刺激和丰富我的剧本创作。比如何老师分享了他小时候的“轴事”,这就让我体会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排练照片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成语解读程度的把握:太过于深奥会显得枯燥,孩子们也不一定会喜欢这个故事;太过于浅显又失去了成语本身的功能和意境。因此,我给出了一个规定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样不仅能更有趣、更生动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还保持了成语的现实意义。
编剧推荐
在内容上,《郑人买履》为孩子们呈现了郑人这个“轴人”做的很多好玩的“轴事”,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以为郑人明白了事理,但实际上他是陷入了另外一种“轴”之中,令人发笑,令人无奈,也发人深省。
《郑人买履》排练照片
在形式上,《郑人买履》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戏中戏,时空交错,使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且有趣,让孩子们能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到成语的含义,而不是通过生硬的说教来教导孩子们不要做一个不知变通的“郑人”。
《郑人买履》
编剧 刘德正
现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创作班。
主要作品:舞台剧《432寝室》(入选《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剧作选》)。
参与创作独立电影:《小牧人》,《爷爷的枪》。
剧情简介:
《杯弓蛇影》
老仆人带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小公子来到陌生的凉州城。在老仆人眼中,一切都潜藏着危机,护主心切的他尽其所能“保护”着小公子……主仆一路上究竟遇到过什么?他们眼中的“蛇”到底是什么?
《画蛇添足》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
衙门要招一名新捕快,可是,有两个少年都想来。
老捕头出题,几轮激烈的角逐。两个少年展现了各自过人的天赋,也暴露了共同的毛病。
最后,谁能通过捕头的考试呢?
《郑人买履》
一根筋的买鞋人非要用量好的尺寸买鞋,绝不肯用脚试鞋;脾气暴的卖鞋人费尽心思要卖鞋,却被买鞋人的神逻辑折磨得抓狂。二人对簿公堂。耳背的县太爷用智慧的方式断案,买鞋人用脚试着买到了鞋,然而,他真的学会该如何买鞋了吗?
演出时间:
10月1日 10:00(首演)
10月2、3、4、5、6、7日 10:00
演出地点:假日经典小剧场
演出时长:约80分钟
适合年龄:3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