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为了及时总结“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第三季)的典型做法、主要成效、创新经验、问题对策,探讨该项目在“出作品、出人才、出机制”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绽放·启航”孵化计划(第三季)总结会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四楼排练厅圆满召开。
图一:“绽放·启航”(第三季)总结会现场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党委书记张彦胜全程出席。受邀参会的人员有:项目跟踪指导专家代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姜彤林老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管理部廖伟主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演员唐妍老师。支持单位代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李茜主任、张恬老师。“绽放·启航”(第三季)组委会代表、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项目实习生代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第三方审计,以及《中国文化报》媒体记者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绽放·启航”项目策划人和执行人毛尔南主任主持。
图二:“绽放·启航”(第三季)总结会现场
“绽放·启航”(第三季)从34座城市126位创作者的146部作品中孵化出了12部竞演作品,从“六一”至端午节两周期间竞演了42场,部分场次售罄又紧急加演11场,并进行了线上演播,420万人次观看。第三季12部作品题材丰富、样式多元,注重受众年龄段拓展的婴幼儿剧场、儿童戏曲剧种、艺术与交互科技融合、新空间剧场等方面的探索,开辟了全新的戏剧市场和教育市场,填补了小月龄婴幼儿戏剧作品的空白。
总结会上气氛热烈,竞演剧组主创代表畅所欲言,动情入心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走!到农场去》导演井岗山说:“项目给了青年人向上攀登的平台。”《运河遥啊谣》导演方毅恒说:“作为年轻创作者,期待未来能继续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我的宠物是朵云》编导孙一说:“长沙儿童剧的专业团队不多,感谢项目和专家让准备了三年的故事得以搬上舞台,下周也将在长沙演出。” 《白雪公主与黑夜骑士》导演之一栾晰分享了跨界工作的感受,说:“感谢剧院提供了健康、温暖、包容的平台,让我们这些‘小雏鸟’经过精心的孵化和滋养,看到自己可以长出羽毛,虽然羽翼还未丰满,但听到了破壳而出的声音。希望不断成长,终有一天成为‘天鹅’”。导演之一陈蕾也表示能够参与很荣幸,特别有收获。《方寸里的中国画》编剧王艺璇说:“这是我首部与观众见面的编剧作品,感谢项目组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契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七七的森林》编导李佳颖说:“‘绽放·启航’最有魅力的一点是,为青年创作者心中梦想的种子提供土壤,还不断地去浇灌、栽培它,帮助它生长。” 《你很特别》编剧之一罗宇琨说:“感谢项目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让我们可以在舞台上大胆去做”。该剧导演之一贾庆飚说:“‘绽放·启航’带给我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童心,使我明白了如何在创作和思考上‘做减法’,创作出简洁又深刻的儿童剧。” 《玻璃木偶》导演之一刘泽蓬说:“青年创作者离开校园后像只孤独无依的小纸船。‘绽放·启航’给予了我们在探索路上的指引,帮助我们驱散了迷茫。” 《梦寻·食梦貘》编导舒淋浪表达了自己当下的不满足,说“未来会不断打磨,继续了解青少年心理,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
图三:“绽放·启航”(第三季)总结会现场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实习生代表也就参与制作实践过程畅谈了收获和感受。史忆莘讲述了自己人生看的第一部儿童剧《木又寸》就是唐妍老师主演的作品。九年后,她发现自己对接的跟踪指导专家就是《木又寸》的主演时非常激动,跟唐老师分享了时隔九年二人的两次合照,暖心全场。杨慕新说:“感谢学校和中国儿艺老师给予的宝贵机会,线上交流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了知识领域;线下交流积累了舞台创作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儿童戏剧,受益颇丰。”中央戏剧学院张恬老师说:“感谢中国儿艺给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孩子们有收获对于老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期待未来两家单位能够有更多的合作。”
“绽放·启航”组委会各团队代表也在会上分享了工作亮点及对未来的探索。品牌推广组的张思佳汇报了“绽放·启航”项目令人振奋的宣传数据,她说:“这是个年轻化的项目,方案精心策划,宣传亮点突出,成功源于大家共同的努力,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合作发展部副主任王立元说:“第三季整体设计上明确的引导性和“六一”至端午的时间节点选取充分考虑了宣传点。这次宣传路径突出了主视觉设计,独特的文创也实现了项目视觉形象的持续输出。未来会发挥更多可能性,争取创作更多爆款的宣传方案。”影视资料部副主任周琳深情地回顾了三季的感动瞬间,她说:“剧院以极大的魄力、最专业的视角、最敬业的态度孵化了更加多元化的儿童剧。专家全线跟踪指导,提升了剧目质量,更契合孩子的感受。线上展播帮助更多孩子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优秀儿童剧,也打破了观剧的思维定式。”她表示下一季会制定更详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优化剧目录像剪辑与后期处理。执行协调马亚琼分享了三种不同身份参与项目工作的体会,她说:“作为幕后参与策划的人员,深知‘绽放·启航’项目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儿童戏剧研究者,孵化项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成熟作品的思考触发点。作为妈妈,剧目配套工作坊用艺术的方式对孩子身心的打开,令人动容。”制作统筹李慧说:“制作部参与了三季‘绽放·启航’孵化计划。我自己是首次同时面对12个剧组,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也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制作工作。”舞台技术统筹张宝说:“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才能保障剧场合成按时高质地完成。我希望自己做剧组的‘垫脚石’,做好服务,共同成长。”执行协调康健表示对接过程十分顺畅,感受到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她说:“各位青年艺术家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在大家肩上。”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的马格逐一梳理了工作过程中的难忘时刻,说:“工作的幸福感就是在一次次‘真带劲儿’的时刻中体现!三年孵化33部作品,近百名编导得到了锻炼成长,演出遍地开花,与有荣焉。”她还替未能参会的张卢璐副总经理转达了对项目的祝福。中国儿童剧场经理焦倞主任表达了祝贺和感谢之情,他说:“希望青年艺术家继续参加活动,为广大少年儿童产出更多优秀的儿童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图四:“绽放·启航”(第三季)总结会现场
跟踪指导专家们高度肯定了“绽放·启航”(第三季)的意义和价值。姜彤林老师说:“‘绽放·启航’最难得的就是‘少年感’。该项目是以导演为中心的全生态链的舞台艺术作品孵化,对整个戏剧生态良性发展的培养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他特别称赞了中国儿艺与宽友合作的组织架构,“中国儿艺作为国家院团的使命担当、对于人才梯队的培养,以及三年的‘绽放·启航’对于业界生态的维护和良性的导航,为国有院团打下了一个特别好的样板。该项目也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里非常好的导向。”他结合此次两部戏曲儿童剧的指导工作,赞赏了儿童剧院团与地方戏曲院团的良性互动,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深入,打造出标杆式的作品。他建议大家要带着一颗少年的心,维护艺术初心,兑现艺术才华,最终让戏剧舞台绽放起来。廖伟老师说:“创作是自由的,我只是共同创作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放大剧目亮点和梳理核心表达。”他分享了三点感受,“一是,第三季剧目水平不断增强,呈现出了阶梯式上升的趋势。二是,戏剧无处不在,新空间与沉浸式并存。三是看台前更看幕后,要保持对戏剧的敬畏之心。”他认为戏剧会让人生更美丽,怀着一颗快乐的心为孩子创作好的戏剧是最重要的。唐妍老师认为第三季亮点和创新显著,体现了剧院的高度重视和细心呵护。她说:“项目所有工作人员都专注、热情地投入其中。我看见每一个创作者对儿童剧的热爱和纯粹。这是难能可贵的,期待大家能一直保有这份纯粹感。我看到相隔九年的两张合影,非常有成就感。”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戏主任李茜感谢中国儿艺提供的宝贵实习机会,对学生细心的呵护、尊重,以及精心的专业辅导和心理关怀。她说:“专项工作的总结会上,让学生作为代表发言,这是我参与的第一次。这是对同学们的极大肯定和尊重。”她表示,“绽放·启航”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培养了她们作为戏剧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她特别感谢该项目为中戏的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期待未来能够更深入地参与,也体现中央戏剧学院的使命和担当。
图五:颁发竞演入围纪念证书
冯院长和张书记在热烈的氛围中为各剧组颁发竞演入围纪念证书。李茜主任和三位指导专家给戏剧教育系实习生授予了优秀实习生奖牌。
图六:颁发优秀实习生奖牌
图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冯俐
最后,冯院长从两个方面做了总结讲话:“一是,这个活动拼的是情怀。情怀来自于剧组,更来自于所有为创作服务的工作人员、专家老师和志愿者。‘绽放·启航’不是一个剧院的职责和义务,靠的是大家在已经很繁重的工作之外,巨大的精力和体力的投入与消耗。一群豪华的专业人员,完全放下身段,把自己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全心全意地以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能量扑到这份工作中。为的是什么?这是国家队的职责。衷心向所有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二是,她认为做这件事情的都是理想主义者,特别可贵。她希望大家永远保持理想主义,赋予生命意义。她说:“儿童剧不是简单,一定是深入浅出。年轻艺术家们要扎根生活,深入思考。等你有了对生命、对自己、对他人深刻的理解之后,再把它简化出来,做的儿童剧才会有厚度。儿童剧没有禁忌,关键就看怎么转化。做人、做艺术,都要保持纯粹。手法一定是为表达服务的,而不是炫技。儿童戏剧需要从业者保持彻底的纯粹,没有杂念。”她表示公平公正是一个单位、一个事业的基本保障,‘绽放·启航’会继续保持公开透明的孵化原则。她说,“特别希望年轻的艺术家们永葆对艺术、对戏剧、对儿童的敬畏之心,继续打磨作品,不要停顿,未来继续看到大家的身影。共同保持对艺术、对孩子的爱,保持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期待大家都能打造出自己的传世之作!”
图八:“绽放·启航”(第三季)总结会合影
创作部供稿